第12版:宝藏

“牛”转乾坤谱新篇

▲ 晚唐王处直墓出土凤冠驭牛武士像

▲ 红山文化神人驭牛像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商代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

商代晚期牛肩胛骨

王苹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夜间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又称“牛”时。《周易》中称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牛为“坤卦”的象征物,代表生养万物的大地,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民间流传最广、最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献出了牛角与牛皮,供牛郎脚踏牛角追赶织女。人们对牛郎织女报以惋惜同情的时候,也深深怀念那头成全了牛郎织女爱情并牺牲了自己生命的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具有人性的神牛。

从考古发现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是一处距今约76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在一座房屋的居住面上发现有一对水牛的肩胛骨,保存完整,应该是有意而为,或许已经包含有祭祀的寓意。

到了商代,使用牛作祭祀非常流行,发现有铸造的青铜牛樽、雕刻的石牛、玉牛等。商代人继承了灼烧骨片并按照裂纹预测吉凶的做法,而且把它发展到了新高度。为了这一工作,他们首先选择骨料,打磨光滑,然后在每一片上钻出洞,凿出槽。使用的骨料有两种。第一种是家牛、水牛或少数其他动物的骨骼,主要是肩胛骨。第二种是龟的腹甲和背甲。

张光直先生曾指出:“占卜吉凶在商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可能是很普遍的;但因为实际上所有刻字卜骨都是商王的问卜,我们就把我们的描述限制在商王宫廷里。”“在宫廷中,占卜是一项重要活动,无疑在王室成员和整个王国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礼记·王制》中称:“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说明当时进行祭祀需要视牛角发育程度判断所用牛的等级;祭天地和宗庙要用刚长角或角尚短、肉嫩味美但价值高的幼牛;宴请宾客就选择多肉的成年壮牛。

商代青铜器上有整牛形象或以牛头作为局部装饰,利用牛的肩胛骨占卜刻辞,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从社会生活到政治礼制乃至思想观念,牛在商代社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保存下来的雕刻作品中,牛作为瑞兽与人相伴有特殊的含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玉器,雕刻有神人驭牛的形象,特别引人注目。这件神人驭牛玉雕像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天津辗转到北京,于1963年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近年来,随着辽宁、内蒙古等地区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考古发掘出成组的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群得以确认,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具有祭祀礼仪和通神媒介物等功能。红山文化神人驭牛像所雕内容是神人赤脚踏在神牛角上,整体雕刻为长条板状半浮雕的形式,器物通高27.7厘米,最宽11.7厘米,厚1.5厘米~3厘米。玉料为岫岩透闪石青绿色玉质。雕刻手法多为减地起阳纹,以人物为中心,正反两面进行雕琢修饰,结构布局为上人下兽,人物五官端正刻画精细,面露微笑,穿着衣服,上面刻以菱形纹饰,手持权杖,手指清晰可辨,赤脚站立,踩在牛角上面,身材比例均衡,周身镂空勾云纹。牛的形象是伸首前俯、大耳、鼻面截平刻双鼻孔,棱形眼,额上与反面的颚底,刻有网格纹,局部施以镂空工艺。

这件神人驭牛像玉器细部纹饰特征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刻手法,内容和形象组合显示,其人物、动物造型与刻画纹饰风格,在继承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玉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独特的人与兽相伴题材,穿衣人物与牛等动物玉雕造型也是独一无二的。

牛形象的神兽在这件红山文化高等级玉器中充当了沟通人间与上天的媒介物,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牛郎脚踩神牛献出的角,就能飞上天界,追赶织女。玉器中手握权杖的王者或领袖,通过踩在牛的角上驾驭神牛,亦能拥有神力直飞上天与天界沟通,完成普通氏族成员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显示出这件玉器应为一人独享的蕴含沟通天地人神的特殊功能。

唐末五代也出现了人与牛题材的文物。1994年,唐末定州节度使王处直墓被盗。两块巨大的武士浮雕被走私到香港,然后被卖到海外。2001年5月26日,两块浮雕之一的凤冠驭牛浮雕武士像回到北京,这是中国首次从境外无偿成功追回古墓被盗文物。另一块龙冠驭鹿武士像也由国外藏家无偿捐献回国。这两块浮雕现在都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块彩绘武士浮雕均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原镶嵌于王处直墓甬道两侧,由长方形的汉白玉雕刻。从武士的穿着和面目特征来看,无不体现着唐代人的风格面貌,头盔、护心镜和个别部位还涂有金粉。其中的凤冠驭牛武士浮雕门神像,头顶金盔、身穿唐代的明光铠,怒目圆睁,立于牛身之上,肩和头部还有一只凤凰,凤口中含金珠,武士手里拿着宝剑,剑指向牛嘴里的荷花。雕像用红色、黄色、赭石等颜色进行了彩绘。

两位武士形象是唐太宗时期的大将秦琼和尉迟恭。令人感到惊叹的是,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先民就已经构思并创造出神人驭牛的场景,用玉雕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唐代凤冠驭牛武士浮雕门神像的艺术造型存在某种穿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这或许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延续至今的重要物质见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

2021-02-18 王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08.html 1 “牛”转乾坤谱新篇 1,70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