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新闻眼

再过十五年 我们来相会(之七)

科学家眼中的2035,什么样?(下)

本期主人公: 张德兴: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进化生物学

本期主人公: 齐 让: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研究方向:材料科学,科技政策、规划和科普

本期主人公: 朱 星: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纳米科技

本期主人公: 周玉梅: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

更多报道见人民政协报 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杜军玲

任何一次技术进步都是有边界的!

张德兴:人们更健康有赖于技术进步,比如基因组学的发展,从生命编码的最根本层次上,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很多东西。我们意识到原来很多事情我们是可以提前做的,比如,一些遗传缺陷导致的潜在代谢性疾病,通过对人的基因组的分析,可以提前预防。我想到2035年的时候,大概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遗传密码就会破译存起来。当然这涉及隐私需要保密,档案会用于将来的健康筛选。比如可能某些东西有的人不能吃太多,而有的人就要注意多吃一点。所有这些会改善我们社会的整体健康。因为如果每个人更健康了,社会的代价就会小很多,家庭就更幸福了。

实际上,我们通过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做了好多工作,比如让水果更漂亮,让作物的产量更高等。但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个技术进步、技术应用都是有边界的,我们只有尊重边界,才能理性地去利用这些资源,社会将变得更美好。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约束我们人类活动,尽快达到碳中和?

我认为,我们担心的,不只是二氧化碳增加,而是在二氧化碳增加的同时,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科学家回顾地球的历史,有一个共识,就是地球大概经历过5次巨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仔细分析,每次都不是单一事件影响,都是几个事件叠加到一块。

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碳排放这个事情,因为它会影响到我们2035年,我们到时候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环境还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像我们一样畅想未来的美好?

科学技术肯定会越来越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还是人类对自然探索,都应该有边界。对边界的认识将会有助于整个社会,以及我们地球的健康发展。

周玉梅:新冠病毒的出现,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全国政协有一个读书群,有委员推荐了《病毒星球》和《寂静的春天》。我的读后感受,就是人类有时在发展中,会忘记了人其实是环境中的一分子。而事实上,人类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伟大。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一样,比如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遇到伦理的问题,遇到边界的问题。

朱星:在纳米科技发展的初期,国际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非常关注有关技术标准和纳米技术的社会冲击,如社会伦理方面,张委员也提到了类似问题。我记得大概是10年或者更早之前,西方人做了一部卡通科幻片,里面有一个纳米机器人蓝色精灵叫Blue-goo。一开始,蓝色精灵还可以接受人的指示,但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它开始具有智能。他们自己结成团伙,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够自己决定行动。最后,人本身变成了被动的客体,他们变成了主体。

这实际上是提醒科学家们:你在发展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它的负面影响。比如纳米生命材料的安全性的问题,会不会在使用或治疗过程中产生什么新的副作用?

齐让:我们畅想未来,想象未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我想,有可能是三种人:自然人,机器人,还有头脑植入了芯片的人。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教育肯定要改变,因为现在考试那些知识都不用去背了。如果基因技术更发达,一个人体就像一部机器,什么器官坏了换什么,那不就永生了?所以我们的科技伦理一定要超前!

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只需“干起来”!

齐让:未来2035年的蓝图已经有了,要让我说,就三个字,“抓落实”,这是最关键的。

回想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怎么过来的?那就一个字,“干”过来的!

我谈到公民科学素质,到了2035年,如果要达到一个数字,假如说是25%,难度还是不小。怎么抓?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现在任中国老科协做常务副会长,在陈至立会长领导下,我们正在启动探索做一件事:办老年科技大学。“老年科技大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的老年大学有区别。现在的老年大学,要有独立的场地,财务,课程基本上是书画、音乐等文学艺术为主。我们的老年科技大学,课程安排:要讲前沿科技,这些内容,对老科技工作者关心也关注。要讲科学健康,讲一些实用技术,包括智能手机的使用。谈到疫情防控,我们说,政府做适老化的事,但是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要能跟得上科技进步。老同志们还有很大的一项任务,就是教育第三代,还要讲教育学和学心理学等。

办大学要场地,我们打算和科技馆联手办。科技馆过去重点是青少年,以后要有意识地把老年人这个人群作为第二重点。科技馆周一休息,周末和节假日人多,平时周二到周五,人不是特别多,我们就利用这个空隙,把教室解决了。至于老师,好办,我们这些人群里面藏龙卧虎,组织志愿者教师队伍。至于教法,不是作报告,可能几位教授讲那么20分钟,然后就开始讨论,讨论式、聊天式教学。

据科协统计,现在科技工作者有9100万人,老科技工作者大概占20%,1800多万人,这是很大的一个人群也是社会宝贵的财富。

第二件事,我是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从2012年8月提出并做了8年,一直在推动在农村中学建科技馆。教育改革后,高中进到县城,初中留到乡镇。农村孩子父母在外打工,青少年教育成为很大的问题。基金会做了8年,利用社会募集资金,利用中学现有的教室里面,放了20多件可以互动的科普展品,还配了3D打印机,数字内容,最重要的还要放孩子们的作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这个馆建在中学,要求对附近小学和村民开放,主要在老少边穷地区已经建了1000多所学校科技馆,受益人群有1000万人次。

我讲这两个具体事,主要是想说明什么呢?科学素质是个大概念,所有人都要做。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在一线的科学家,任务很重,也很忙,但是有责任也有义务,要让公众理解你所研究的东西,这很重要。我觉得,未来的路很长,但是路径清楚,有信心能够做好。我们的目标能够达到。

朱星:我想提一点:如何能够提高青年人,特别是年轻学者的想象力,特别是具有超前创意的想象力?

纵观世界上科技发展的过程,很多东西并不是在学校里教出来的,而是由一些天才或者说智力超常的人想象出来的。就像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特斯拉的马斯克等人,都不是常规课堂上教育出来的,而是具有特异的想象能力和执行力。需要给这类青年人开绿灯,提供他们发展的环境。

我们的基础教育希望孩子们循规蹈矩,老老实实听中小学老师的话。到大学和研究生的阶段时听导师的话等等。但是忘记了一件事情,就是能够营造一个环境,培养这些青年人足够的想象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现在对年轻科技工作者或者是学生,特别要提倡家国情怀。热爱自己的家,热爱自己的国家!这种家国情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情怀每个人感觉做任何事情都是为自己的家,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发展,都和我们下一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这种情怀和视野的人,工作起来就充满了自主,充满了热情,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会因为工资待遇、资金经费、各种“学术帽子”等问题太纠结。

周玉梅:畅想未来15年,大家在担忧我们发展比较迅速,可能会引来一些问题。各位委员从各自的领域方向,都给了一个很正面、很积极的回答。确实,现阶段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问题,有些可能正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听了各位委员的观点,我突然感到: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多学科的知识。

说到如何实现远景目标,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就是踏实去做,任何事情不去做,一定不会有收获。希望我们的集成电路领域和芯片领域能有更多的进步,满足我们国家的需求,解决我们现在的困境。

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全球的产业链,按分工来做各自的。台湾地域并不大,但就集成电路代工来说,全球代工的60%份额都在台湾,不仅是份额大,而且是先进工艺,整个代工业利润的60%也都在他们手中。

在集成电路这行业,如果你做不到前三,其实你就没有生存空间。我们有投入,有清晰的目标,我相信未来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

刚才各位委员提到现在这种教育模式,对激发人的创造性能力还是有欠缺。

而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在前引领的地步。当你走到前面,或者是即将走到前面时,就需要自己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充分的创新力。

齐让:我从来不追剧,但最近我把《跨过鸭绿江》追完了。

那真是个好剧。冰天雪地,没吃少穿。上面是敌人飞机,下面是大炮,我们那样的装备愣能把它打到谈判桌上了。

精神的力量!

张德兴:2035年极为重要,如果我们达到了目标,全民都富裕了,将引起非常巨大的变化,因为一些转变是要有基础的,特别是物质基础。

刚才齐委员讲的我非常赞同。回顾咱们国家的历史,影响我们国家复兴、变得更强大的,不是外部力量,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屈服过。

那内部有什么会阻碍我们民族的复兴?

根本上就是刚才讲的:有没有创新?我们的人才跟上跟不上?所以教育问题,极为重要。

现在的家长应该往前看:你的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面向的是2035年的社会,在那个时候怎么样生存?让孩子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只会刷题,这永远是刚性需求。

来看看,委员打广告了!

周玉梅:大家都关注芯片,今天有机会跟网友们沟通聊天,如果有正在准备高考,或准备考研究生的网友,我们很希望大家能够选择微电子领域或者集成电路领域来求学!

这个行业真的有发展前途,是我们未来整个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集成电路专业从去年12月30号,已经正式批复建设成为一级学科。

张德兴:我也来“卖”一下我自己的专业。我学的是进化生物学,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除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你会发现好多事情都是个偶然的存在,正是因为某个条件出现让它变为必然。事物之间总有联系,这个联系无论多弱,如果你忽视它,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有大问题。所以大家如果尽早让知识架构更全一点,会非常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齐让:免费广告,也来一个。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人人有责,未来不是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21-02-10 杜军玲 再过十五年 我们来相会(之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46.html 1 科学家眼中的2035,什么样?(下) 1,64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