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说说“年周期”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四十三

杨朝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论古人,还是今人,或悲悯,或激昂,无不对岁月变迁投以深情。

尤其在年终岁杪之际,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几乎成为全民共识。“年”,成为中国人最朴素、最具传统的周期节点。

记得小时候,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村,只要进了腊月,年味儿就开始飘起来了。

杀年猪,最有仪式感:按照某种约定俗成的顺序,全村青壮年、小媳妇儿都自觉地到不同人家帮忙;对于小孩子,这也是最有收获感的时节——只要看到大人们涌向谁家,就会果断拿起小铁饭盒,招呼小伙伴们聚齐,就在第一锅杀猪菜掀盖之际,准时出现在院里。然后在大人们的一顿吆喝声中,满载而归。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农民们遵循几千年的传统,为“年”赋予生机,也构成了农业经济最常见的周期循环。

如今,人们常常感慨“年味儿”变淡了,鞭炮不再是必需品,饺子不再是佳肴,就连贴春联,在很多人家里,都成了或有或无的点缀。

有人说,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断下降,经济上的“年周期”特征,就应该淡化。

也有人说,现在就像天天在过年,新衣服随时可以买,好吃的随时可以点外卖,想旅游说走就走,“年”的概念淡化,太正常了。

这些说法,在一些经济学者那里,还能找到些理论支撑。

近期,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笔者翻阅了一些关于周期理论的经典著作,发现一个现象:在流行经济学范式中,周期理论长盛不衰,从长周期的康波周期理论、中周期的库兹涅茨周期理论和朱格拉周期理论,再到短周期的基钦周期理论,研究者众。但很难找到以一年内经济波动为对象的周期理论。

这些理论,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研究对象聚焦,以某种生产要素价格波动为主;二是时间跨度长,最短36个月,最长60年。如是观之,以“年”为时间跨度,以宏观经济变量为标的,这样的研究难度确实不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探讨的空间。

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学者平生很难见到如此大空间纵深、如此巨大市场规模、如此完整的产业体系及产业梯度落差,同时存在一个经济体内。他们在西方更难见到植根于中国人内心,并且已经展现出一定“年周期”特征的经济现象。比如,围绕春节,不仅交通上有40多天的春运,商贸物流、工业生产甚至货币政策都要为此作特殊安排。

理论,总要从实践中来,并去指导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年周期”,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2021-02-09 杨朝英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四十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54.html 1 说说“年周期” 1,55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