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志红
重峦叠嶂中,山岩嶙峋,气势磅礴。低头俯视,则是深沟大壑。这样的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广西的瑶族群众叫“弄”,千百年前,瑶族的先民就在谷底傍山建房,耕种“碗一块、瓢一块”的土地。离不得土,又生存贫苦,这样的难题困住了“弄”底群众千百年。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困局被打破。
■■“弄”里深处 民企党旗红
对于“弄”底之困,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宇医院院长潘一宇至今记得年轻时下乡的情形。上世纪80年代,潘一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常常下乡。“我们下乡有三宝:夹子、手电、水壶。”夹子用来夹住袖口裤口防蚊虫之类,山里不通水和电,需要手电和水壶。“我们翻山越岭几个小时才能见到人家,茅草房、人畜混居。卫生条件极差,更不用说生活的艰难了。”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戈英屯就是这样的深山小村。25户100多人瑶族村民世代居住在那里,孩子上学需要翻过两个山头之后步行两三公里才能到校,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也难。
2019年1月,媒体以《广西河池贫困村“无路可走”,出行靠攀悬崖爬藤梯》描述了戈英屯脱贫难的现状。当时,政府动员整屯易地搬迁,但村民们恋土情重不愿搬离。全国政协领导和自治区主要领导都曾为此做了批示。
县乡两级政府经过多次考察研究,最后决定在戈英屯坳口炸平乱石建新村,把3个自然屯的村民就地搬迁安置。项目在当年的4月份启动,9月竣工。如今,新的戈英屯已有楼房23栋,建筑面积2634平方米,通往安置点的公路、集中供水的水柜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当时,这个建设任务交给了大化最大的民营企业广西宏泰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去年12月24日,我们在大化县拜访了这家公司。
广西宏泰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乡镇企业改制后发展起来的本土民营企业,目前,公司在全国发展业务,虽然最赚钱的业务基本在大化县之外,但这些年,该公司接下了许多大化县易地搬迁的建设任务。
“劈山开路,再难,我们都会保质保量地干下来。”大化县政协委员、公司党总支书记韦江说。
大化县板升乡八好村的改造工程也是宏泰成“啃”下来的。八好村贫困发生率为61.48%,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贫困村之一。2020年,全村危房改造建设114户,占全乡总数的50%;家庭水柜建设42个,占全乡总数的13.2%。
“我们组织党员扶贫突击队,把鲜艳的党旗插在村上。”说话时,50多岁的韦江语气铿锵,十分自豪。
宏泰成30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会同八好村脱贫攻坚党员突击队, 奋战20天,完成了八好村的危房改造建设“清零”任务。
完成戈英屯任务的那年,宏泰成公司还是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尽锐出战”行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指定的责任片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安全鉴定逐户检查,获得区住建厅的书面表彰。
为了脱贫攻坚,宏泰成调遣了精兵强将迎战。韦江说,因为宏泰成的心中有一面党旗。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司也派出了18人的党员突击队配合当地坚守防疫一线42天。
“永远跟党走,是董事长潘英峰矢志不渝的治企理念。脱贫攻坚,宏泰成当然会冲在前面。”韦江说。
■■小小藤产业带来幸福新生活
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还要养得了家。为了让深山里的各族群众换个活法,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把企业引进来,各种带贫效益显著的产业应运而生。
在广西极度贫困县的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竹藤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都安县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距县中心城区约5公里,投资10亿元,有安置住房64栋,目前已搬迁入住当地18个乡镇4000多户两万余人,是全县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点。
去年12月25日下午两点多,我们走进都安县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中的仙埌社区。
王翠平的家就在那里。62岁的王翠平家中4口人,原先在都安县高岭镇江城村弄朝屯,村里仅3户人家,都搬了出来。搬迁到仙埌社区之后,王翠平夫妻在家带8岁的孙子,儿子在外地打工。
见到她时,王翠平手里还有活计,拿着藤条在编织东西。
“编这个,一个挣1块钱左右。一天做10个吧。”王翠平说。
王翠平每天要接送孙子上学、干家务活,剩余时间就会编织一些花篮、灯罩,这些东西由都安丹阳天然编织有限公司提供原材料,公司的扶贫车间就设在仙埌社区里,王翠平从那里领活儿,交货结账。
闲谈中,王翠平说搬出山来最大的感受,是孙子上学方便了,老头看病方便了。“生活变好了,感谢共产党!”
在她家里,我们还看到了列表上墙的宣传栏。我们根据墙上的数据粗略算了算王翠平家2020年扶贫政策补助的账,一共补贴18919.09元,算下来每个月大约有1500元左右的补助。她家还是退役军人家庭,有一些额外补助,“两不愁三保障”是真的不愁也有保障了。
在都安丹阳天然编织有限公司仙埌社区扶贫车间里,七八个老人一边编织花篮,一边聊天。90岁的老太瘪着嘴、大声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名字,大家都笑了起来,其乐融融……
对于王翠平来说,编织活儿只是挣个零花钱,实际上,竹藤草芒编织在都安已发展为富民的带贫产业。
都安县竹藤草芒编织历来有传统,近年来,经过企业开发,藤、草、木、叶、禾、皮、茎、棕等材料都可编织,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本等国。都安县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生产经营企业已有29家,竹藤草芒产业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覆盖全县19个乡镇,有2.3万户五六万人参与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的生产和加工,近年来的年产值大约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
■■帮孩子们走出大山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贫困地区教育情况,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硬指标,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上世纪80年代,在都安县保安乡永平村,一位读过书的老人对来“送温暖”的潘一宇说,如果真想帮我们,不要带米带粮,就把孩子们带出大山吧,让他们上学。
“这里的穷,是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如果让山里的孩子都受到教育,走出大山,就阻断了贫穷的代际传承,可以拯救一代又一代人。”潘一宇说。
潘一宇向我们讲述了他身边的故事,一个都安大山里贫困家庭的孩子,拿着能上清华的分数填报了长春的一所地质高校,后来,这个学生创办了地质勘探方面的公司,把村里几十号人都带出了大山务工,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山里人的命运。
潘一宇认为,教育是改善都安贫困面貌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扶贫措施。除了带领医院下乡送医送药,为贫困群众减免医药费,潘一宇自己也资助了一些贫困学子。他说:“能帮他们走出大山,我就很满足了。”
与潘一宇一样,许多民营企业家深刻看到了教育扶贫的意义。
红水河优美的绿水青山就是移动的“金山银山”,吸引着民营企业慕名而来。2017年创建的广西红水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红水河全域旅游开发,他们既开发山水文旅,同时也把教育扶贫放在心坎上。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创建伊始,就在项目开发所经过的天峨县、东兰县、大化县等这些极度贫困县开展助学和职业培训等教育扶贫。2017年至2019年共资助过这3个县的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1819人次,共1100多万元。
去年12月24日,记者见到了接受公司资助的高三学生蓝宝权。
“我家的路是前两年才通的。家里的木瓦房已经改成了砖混结构的了。我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没电。”我们从孩子的口述中体会这个贫困家庭过去的窘况以及现在的改变,问及孩子的偶像和理想,蓝宝权兴奋地说:“袁隆平。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支持这项事业。去年12月27日,我们到达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那里的毛南族群众整族脱贫时曾经收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县工商联负责人告诉我们,2016年以来,环江县已连续5年举办教育扶贫慈善晚会,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其中包括了许多民营企业出资。
家贫子读书,治贫先治愚。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承,这是最根本的扶贫之策。我们希望,再过一个五年计划,大山不再阻隔每个人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更多的山里人走出大山,打开看世界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