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志红
1月25日,责任云研究院等在京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企业精准扶贫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互联网企业精准扶贫总体表现不均衡,入选的100家互联网企业中,20家企业“全力以赴”,28家企业“毫无建树”。
责任云研究院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研机构学者为依托,连接政商学界的专业平台。《报告》筛选了100家品牌价值大、认知度高、社会关注度强的互联网企业,从精准扶贫规划、品牌扶贫项目、动员外部力量等10个维度,对企业在精准扶贫管理、精准扶贫实践两大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
好的一面,《报告》显示,22家互联网企业通过建立扶贫基金会、设置扶贫团队等方式,确保了精准扶贫工作有组织保障。
差强人意的一面,28家企业在精准扶贫上无作为。其中还有令人意外的一面,部分老牌互联网企业并没有相匹配的精准扶贫表现,有的仅零星地参与扶贫活动,有的几乎未开展相关工作。
诚然,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财富不仅是企业家个体的创造,还有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的支持。财富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还包含了财富对社会的回馈、要对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在社会主义体制机制下,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企业家精神应有的内涵。企业要履行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等方面迭代创新,给社会带来了互联网便利,但我们也看到,魏则西事件、“996”等社会问题屡屡出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互联网企业足够的重视。
“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社科院教授钟宏武表示,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作为经营类的企业,互联网企业也跟传统企业一样需要对客户、对环境、对员工、对政府、对社区负责,致力于成为负责任、受尊重的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对于各个领域的强渗透性,互联网企业更要去关注因为技术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注重商业模式向善、技术向善等更深层次的责任议题。
推动资本向善,用科技和产品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企业都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