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迪 融媒体记者 袁世鼎
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深入长江和运河岸线、水利枢纽、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调研。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以全省46%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60%的人口、70%的投资、80%的经济总量,长江江苏段是江苏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和城市群布局的基础依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和江苏全省重要水源地。受本地、上游多重影响,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江苏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关于长江大保护,尤其是长江江苏段生态修复问题受到委员们高度关注。委员们表示,相信通过努力,在我们这代人就能看到岸绿水清的长江美景。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东,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旭松专门就此接受了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融媒体记者视频连线采访。
系统思维 系统推进
记者: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如何?
朱晓东委员:“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修复,长江流域总体水环境有明显改善。2019年,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良,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但长江江苏段依然面临着区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仍需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水资源保护压力大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它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或过度利用开发,使长江流域河道水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了破坏。这不仅是我们看到的两岸工厂排污、码头侵占,更大的问题在于水体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生态修复不仅是一些沿岸的工程措施,更多的是要从进入长江这条支流的整个水域水质要好,然后逐步把它原有的物种生态系统恢复过来。
记者: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冯旭松委员:总体思路是实现‘六水共治’,即水资源安全、水动力循环、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打造、水经济提升。技术路线是构建了以海绵系统为主的源头污染控制与雨水资源利用系统,以厂网提质增效为抓手的污染过程削减与末端治理系统,充分利用河湖湿地空间形成的生态修复与净化系统,以提升人居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滨水岸线亲水休闲系统,形成综合的流域水环境治理与运营体系。此外还要加强长江生态环境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对重金属、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毒物等有毒有害水污染物质的监测监控和治理技术研发应用,推进自然生态修复试验区建设技术体系研究等。
记者:长江生态修复涉及的工作面广量大,有没有可能形成统一的标准?
朱晓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了长江保护法。法律是最高级别的标准,先从法律上把长江保护工作统一固定下来。下一步,我们要从技术层面上对长江保护工作进一步细化标准。长江在上下游、左右岸有不同的情况,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各地在具体工作中都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首。
着眼长远 着力根治
记者:如何强化上下游、左右岸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如何构建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现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冯旭松委员:持续深化流域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定期围绕流域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任务,研究探讨河湖长制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协调解决河湖长制工作中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省际间的相关问题,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开展。推进流域环境监管协同联动。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和环评会商、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的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政界限,推动流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等重点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等重要生态空间全部纳入补偿范围,加强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持续优化省内环境区域补偿制度。积极推进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
记者: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后,如何让长江不再生病?
朱晓东委员:长江大保护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来实现。要继续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为契机,以产业基础与结构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关键在于“三调”。一是调绿,实施“三化工程”,集中建设若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化基地,实现一体化生产和高端化发展。重点实施沿江产业园区升级工程,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型污染、能耗和资源粗放利用局面。二是调轻,实施“异地置换”工程,推动梅钢等异地搬迁,同步推进沿江地区战略转型与沿海地区战略布局。三是调高,实施“绿色产业化”工程,建立重大生态文明项目投资与绿色产业培育联动机制,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汽车等产业地标。打造长江江苏段科技创新高地。支持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建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原创成果突破,打造科技创新“高峰”,支撑建设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