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英
前几期,主要聊的是中国经济的确定性。确定性只是指明了方向,并不代表从此一帆风顺。恰恰相反,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才是常态。
经济学家把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经济波动,称之为经济周期。中国经济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结构之复杂,让周期问题显得更加复杂。从这周开始,我们就聊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
大家感受最明显的周期变化,应该就属中国股市了。
最近,中国股市的轻微波动,就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上周,A股三大指数全部下跌。上证指数下跌3.43%,深证成指下跌5.16%,创业板指下跌6.83%。
有评论说,三大指数表现是最近几个月最差的一周。
这并不妨碍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因为相比2020年的市场表现,上周的表现只能算是小儿科。
数据显示,2020年上证指数上涨13.8%,深证指数上涨38.7%,创业板指数高涨64.9%。如果看行业指数,医药、饮料涨幅更高。
宏观经济也给了投资者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幅将达到8.1%,全球增幅5.5%;世界银行的预测也差不多,2021年中国GDP增幅将达到7.9%,全球增幅4.0%。
很多研究机构、投资者从历史中也找到很多依据,看涨中国股市。比如,2007年、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都是往上走,当时股市也都处于上涨通道之中,等等。
这正是研究经济周期常用的历史分析法。类似的分析,在市场上流行的证券公司研究报告中,已经成为一种标准配置。
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一流学者在研究经济周期性变动时,常常把股市排除在外。其理由是,股市虽然波动性明显,但规律性弱,总结出来的原则,也经常在不久后就被市场打脸。
在这方面,中信建投前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就是代表。他在演讲中曾多次提醒投资者,周期分析并不适用于股市。
他是市场公认在中国研究经济周期最深入、对市场影响最深远的研究员。他曾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做出很多精彩分析、预测,对2008年、2015年两次市场大冲击提前做出了精准推演,生前被誉为“周期天王”。
这种矛盾,虽让一些投资者感到困惑,但也不难理解。
资本市场短期表现以博弈为主。回顾历史,我们也看到,中国资本市场每一次涨跌的市场运行逻辑都不同,希望通过研究市场的周期变化来指导投资,需要谨慎再谨慎,有时会事倍功半,有时运用不当,甚至可能会掉进大坑。
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对普通投资者依然具有巨大投资价值。正如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所说,资本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投资这事儿,心急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