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中存在一批“我不会”干部: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逆淘汰”,导致基层干部作风涣散和政治生态恶化。
安排他做的事情,他说“我不会”;调他去新的岗位,他也不愿去,理由还是“我不会”……在一些机关和单位里面,“我不会”干部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我不会”干部的存在,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真的“我不会”,他们进入机关单位之后,便觉得是铁饭碗,不肯在业务上钻研,面对“本领恐慌”也不主动学习,而是被动应对;另一种“我不会”则只是挡箭牌、借口,他们希望借此躲进避风港,落个逍遥自在。
对于这样的“我不会”干部,一些人也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白饭干部”,白吃饭不干事。“我不会”干部的存在,就是一种消极怠工的表现。更加可怕的是,“我不会”干部的长期存在,还会危害基层的风气和氛围,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此前,曾有人直言,在基层有些地方,“二八定律”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两成人在干事八成人在看,然后这八成人还要对两成干事的人指指点点。这样的生态,显然是不正常的。
何以至此?也是因为这背后的考核机制存在问题。在一个体制内,大家身份一样,工资一样,即便到了年底考核,很多地方奉行的也是“好人主义”,评优评先“风水轮流转”。在这样的现实下,就算一些领导干部此前曾一腔热血,在很多次碰壁、吃亏之后,恐怕也会进入“我不会”干部的怪圈。这样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考虑到“我不会”干部对干部生态的恶劣影响,我们必须对其坚决说“不”。首先,必须树立起干事创业的导向,让能者上庸者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照进现实的制度规定,如此才能培养出高专业素养的干部;其次,领导干部必须主动带头对“我不会”干部亮剑,完善考核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要摒弃“好人主义”的思想与意识;最后,完善配套的惩戒机制,对“我不会”干部进行必要的处罚,如加大培训力度,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加强他们的紧迫感,提升他们的积极性。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对“我不会”干部坚决说“不”,铲除滋生“我不会”干部的现实土壤,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真正让“我不会”干部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