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购年货 赶集去

本报记者 刘圆圆

赶集,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陌生的事,但是对于许多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来说,可是最家常也是最热衷的事了。眼下,他们的年货,仍然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集市。

说起赶集,不由想起3年前的云南之行,在采访尾声,正巧临近过年,当地人都红红火火地准备置办年货。于是,我们一行几个姑娘也随着当地人赶了场集,见识了他们办年货现场——澜沧街。

今年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不知澜沧街还火热不?

于是拨通老朋友、孟连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段建卫的电话,“我下个周末正准备去‘赶街(gai)’(本地人习惯称赶集为‘赶街’)。”电话那头传来地道的本地话,也带出了记忆中澜沧街赶集的热闹景象。

澜沧,是隶属于普洱市的一座小县城,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每逢周日,周边乡镇的村民就会带着一些“好玩意儿”到县城来售卖。而春节前的集市比往常更热闹,东西也更多。

在一条长达一公里多的大街上,摊位一个接一个,有的铺在地下卖,有的装在框里卖,支起棚子的就算大卖家了。

段建卫曾说赶早集,是不必吃早饭的,因为在这里能吃到各种特色小吃。果然一到集市门口,就会被肆意的香气吸引,在各具特色的民族风味摊位上,糯米饭、牛肉干巴、猪肉干巴,凉拌猪皮,凉拌粉丝应有尽有……不同民族的村民,夹杂着各自的方言,虽然有些交流听不太懂,但不影响感受老澜沧最原始、最纯正的味道。

每个周日,这样买卖交流的情景从早晨6点多一直持续到午后。在澜沧街买到家常食材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里可以买到平时见不到的“山货”。

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美食往往都带有原生态的色彩,于是也有“一绿就是菜,一动就是肉”的说法,或是从山上采摘、挖来的野菜、野果,或是自家饲养的猪、牛、鸡、鸭……总之,叫得出名儿和叫不出名儿的山野奇珍,在这条街上应有尽有。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澜沧街物品丰富,久而久之在周边县城小有名气,于是很多人也跨县来赶街。当然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外地来访者,吃吃小吃、买买特产,与赶集的人拉拉家常。

“我这次正要买些‘山货’准备过年。”段建卫口中的“山货”正是猪、牛、鸡等,因为不喂饲料,所以味道特别鲜美。“还有一些粑粑、咸菜、土鸡蛋等,这些在市面上的超市也很难见到。”

“如今的集市已经不在你们去的那条民族街了。”段建卫说,2019年4月,澜沧街从县城的民族街搬迁到县城边上的南朗河片区,“那里不影响交通,街道更宽阔,澜沧县提供了2000多个摊位供当地老百姓售卖农特产品。而且为了保留原有的味道,新街也没有设整齐划一的摊位,仍然让老百姓自由发挥。”

“现在网购这么方便了,当地人的年货还在集市上买吗?”

“那是当然!”段建卫说,他们只有日用品在网上购买。“而那种无奇不有、新鲜热闹的赶集场景才更像过年。”

春食花,夏食菌,秋食根药,冬收年货。澜沧的集市,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周而复始,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赶集也成为一种乡愁,浓郁的家乡气息,原始的交易方式,这样的集市风情,留住的是最接地气的生活韵味。

2021-01-29 刘圆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51.html 1 购年货 赶集去 1,0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