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石朕 记者 吕东浩)“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1月27日开幕的辽宁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上述问题成为多位委员的重点关注。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关键领域。”省政协委员、民进大连市委会主委艾华表示,“十三五”期间,辽宁有效改善产业结构,为建设“制造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然存在产业集群化水平有待提高、创新驱动水平较低等亟待补齐的“短板”,尤其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风险,产品性能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本地配套弱。
“这些问题是建设‘制造强省’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艾华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数字经济极大拓展和增强了全省产业发展的回旋空间和韧性,应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围绕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重大成套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向纵深推进“强基工程”与“新基建”,包括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工业“四基”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产业,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
不少委员认为,辽宁老工业基地靠实体经济起家,实体经济强,则辽宁强。“要坚定不移地走实体经济发展之路,推动产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加速产业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使全省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就此,委员们呼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省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副行长滕仲勋提出的设想是: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研究制定重点产业链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事项。同时,围绕产业链打造政策链、完善资金链、形成人才链。
“主动融入‘两个循环’,开拓开放发展新空间。”滕仲勋建议搭建产业国际招商平台,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集群企业开拓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模式加强和优化企业布局,最大程度维护全省产业链供应链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