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尹烨 整理/本报记者 刘喜梅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并再次警醒人类加深对传防控传染病核心理念——“防大于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因为没有做好预防而在后续治疗上加大马力,是一个亡羊补牢的过程。
“防患于未然”,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如何做到,却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科学问题。
比如就传染病防控而言,主要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寻找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其中,第一时间去预警以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的首要工作。但要做到科学预警,需要认知诸多参数:如病毒是如何蔓延的,在什么点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可以使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好的防控成果。这是重要到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如何控制病毒的蔓延?基因测序和核酸检测必不可少。其中,基因测序是为寻找传染源,核酸检测则是为保护易感人群。在当今国内国际深度开放和交流互通的情况下,为保护易感人群而要开展核酸检测的人群范围,也极为广大。这就需要科技的强力介入,比如超级计算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本轮石家庄疫情反弹,截至1月22日,共开展三轮全员筛查。其中,华大的“火眼”实验室承担了超过528万人份样本的核酸检测。这就是超大规模样本的检测,也可以称为“超测”。
检测结果发现,阳性比例是十万分之几。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例。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既有的检测大数据显示,我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5.6%,肿瘤的全民发生率也超过了300/10万。这说明:较之新冠病毒,这些疾病因素的筛查、预防能够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只是目前,因为大众的认知所限,基于精准筛查的基因检测在公共卫生体系应用的比例还不高。
听到“精准检测”,多数人常常以为会价格昂贵。其实不然,完全可以做到很亲民。比如核酸检测,国外的检测价格基本是国内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实现成本可控,一方面,是因为核心的检测仪器和检测试剂我们均实现了自主可控,产能有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渠道可及,比如咽拭子采样,并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在任一层级的医疗机构几乎都能够实现。
另外,成本可控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发挥——政府集采。很多人的核酸检测费用,都是由政府买单的。这也说明,能够实现群体利益、用较低的成本让老百姓获得较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产品或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集采。
因为公共卫生关系全民利益,其产品和服务用市场的手段去运行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公共卫生产品或服务更好地应用起来?建设以检测为主的预警直报体系是基本路径之一,甚至可能成为核心路径。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这是因为,在社会联通如此丰富、超级计算已经渗透至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预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当然,作为公共卫生体系搭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检测为核心的预警直报体系不应该只负责传染病,而是更应该覆盖出生缺陷、慢性病、肿瘤等领域。
试想一下,通过以检测为主的预警直报体系,再次出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时,也许不是因为患者就医而首先被医院发现,而是在病毒暴发之前,就已经从环境等样本中被监测到;越来越多的遗传病将被科学控制,出生缺陷被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可以被重新定义,早防早治、群防群控的公共理念也将日渐深入人心。
制度优势,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保障。从技术本身来讲,中国的防疫抗疫技术也许并不是全球最先进的,但因为技术优势与制度优势的叠加,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抗疫成果。这一经验,适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诸多领域。因此,要补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发挥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以检测为主的预警直报体系,既可能在公共卫生领域探索“防大于治”的生动样本,也可能成为我国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