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松娅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连日来,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委员们在“乡村振兴读书群”就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与履职建言相结合,进行了积极踊跃的交流互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国未来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起步的基础如何?亟须重视的问题有哪些?1月15日上午,为更好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乡村振兴读书群”开展线下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上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专委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家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出部署。能不能打好“翻身仗”,这也是委员们在农科院调研时关注的焦点。
“我国种业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农业发展需要长期坚持,风调雨顺同样需要持续性投入,长期保持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坚持未雨绸缪。”“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呼吁建立国家耕地保护重大科研工程,强化耕地保护重大科技支撑。”
在调研座谈的互动交流中,委员们了解到,中国农科院在种子和耕地方面拥有长期的工作积累,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建设了一批科技平台基地,为推动我国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更好支撑农业稳产保供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如农科院党委书记张合成所言,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事关新发展阶段的“三农”事业新局面,委员们也会持续关注该领域的科研攻关进展情况,不遗余力地建真言、献良策。
“这个平台上实时记录的数据代表什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委员们围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平台上闪烁的数字,仔细询问。
得知这个系统可以对当前义务教育政策方针的落实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统计,委员们进一步问道,“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状况如何?”对此,平台有关负责人向委员们介绍了农村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农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出了“重精准、增优势、补短板、托底部”的政策建议。“当前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随着农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教育会更加充分发挥出在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阻断作用,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石。”
这是委员们的愿景,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正在进行的探索实践。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实施“志远计划”,为52个未摘帽国家级贫困县定向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多措并举鼓励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基础教育领域就业,尤其是到中西部和基层一线任教;在珠海校区成立乡长学院,培训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军人才。
“扶贫必先扶智。”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北师大将继续为巩固脱贫成果贡献教育“硬核力量”,以教育帮扶打通区域人才发展的“神经末梢”,让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并倡议推动“强师计划”,为脱贫摘帽的832个贫困县定向培养输送志存高远、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作为共识,委员们也呼吁,希望更多的师范院校加入为曾经的贫困地区培养教师的队伍里来。
带队调研的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此次读书群的线下交流活动,既是一次学习,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转折点上,“三农”事业的发展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也需要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助力。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将结合今年的协商议题,进一步密切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联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张志勇、张建龙、陈晓华、梁晔(驻会)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