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学术家园

《论语》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读张传玖先生《君子不器》有感

胡红拴

虽然生活在网络时代,我却没有网购的习惯。一天,夫人非要教我网购,说是既方便又便宜,盛情难却,那就买书吧。输入有关国学的关键词,显示出一堆书名。“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书的封面如同人的脸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君子不器》就这样映入我的眼帘。

《君子不器:半部论语品一生》吸引我的首先就是大气的装帧设计和优雅的书名,朱红色封面配上“君子不器”4个金黄的大字,万书丛中一点红,气质不凡,甚是吸睛。下单、付账,当天晚上就收到新书,网购真是方便快捷。

书名“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第二》,是孔子名言。书与《论语》有关,书名也紧扣《论语》,可亲可敬;副题“半部论语品一生”,当是化用宋初宰相赵普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来,但从“治”到“品”,虽只是一字之差,却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言政治一个谈文化,无形中透出了本书的文化色彩与平民特色。

解读《论语》的书很多,《君子不器》不落常规俗套,没有走逐句解读《论语》的老路,而是从中精选了73条名言警句,结合当下的社会与生活实际阐发其中的大义,其实就是73篇小品文。文章篇幅都不长,长的不过两千字,短的只有几百字。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作者不选整数50条或100条名言佳句,作者张传玖在序言中说,所以选择73条,是因为孔子寿73岁,作者对孔子的爱与敬可见一斑。当然,要想解读好《论语》与孔子,断断少不了这份崇敬之心。

客观而言,这类书籍想要写出新意不容易。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高坐云端讲道德说仁义,而是尽量联系实际接地气,有个人修养,有社会现实,有家国情怀,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观点透彻精辟,文字平实质朴,娓娓道来。不敢说73篇文章都精彩,但每每有独到的见解与出乎意料的新意,时不时让人茅塞顿开,甚至有醍醐灌顶之感,这在众多与《论语》有关的书籍中实属难得。

试举两个例子。《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何为君子?怎么做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器”,一般解释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但作者的眼光与视角远比这广博深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蕴含其中的道与理:“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推一下才动一下,应该有主观能动性,积极入世,主动作为。君子不器——君子不可像器物那样只有有限用途,囿于一技之长、一才一艺,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博学多闻,具多方面才干,如此才能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物那样仅有一定容量,要以宽广的胸襟看待万事万物,如同海纳百川、容人容事,如此才能成就大业。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物那样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而化,凡事能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以获得最大最好之成效。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执着于具体的实用技术与功利之学而把自己变成可供使用的器具,‘士志于道’(《论语·里仁第四》),君子的使命是社会价值的承担者,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不能只安于营生、过度钻研细节而疏于俯仰天地之宏观,应学习弘扬那些看似无用但能治国平天下的仁德大道。”

再如中庸。一提到中庸,很多人就会想到不讲原则甚至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和稀泥、和事佬、老好人,中庸真的就是这样的德性吗?张传玖认为,中庸是既不过又不是不及,即凡事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当、恰好。他打了一个精当的比方,中庸就像导弹防御系统,在茫茫太空正好迎头击中敌人打过来的导弹,早一点、迟一点、偏一点都白搭,必须不偏不倚——中庸太难了,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孔子才推崇、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本书让我感动的,还有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文化实践活动。几年来,他独自一人利用周末组织开展了“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坚持为大家公益讲解皇都京韵,如故宫、天坛、颐和园、孔庙国子监、中轴线、十三陵等等,众多学生与家长因此受益,背后的甘苦自不待言。每次活动学生免费,成人象征性地收点善款,然后统一捐助给贫困学生、重症病人等。这种人文实践润物细无声,在众多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与文化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1-01-25 胡红拴 ——读张传玖先生《君子不器》有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802.html 1 《论语》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8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