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财经周刊

30年后再出发:中国资本市场的道与术

本报记者 崔吕萍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13家上市公司到现在超过4100家上市公司,市值从几十亿元到近80万亿元,从几十万投资者到今天的1.7亿开户数;从审批制到注册制,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巨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更成为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月16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与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五届(2021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作为主持人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的一番话,引发与会嘉宾对两件事的集中讨论:第一,过去30年,中国资本市场做了什么;第二,站在当下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又该做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资本市场先河是这样开创的!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他看来,3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成就巨大。抛开数据指标的变化,我国资本市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和社会实践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经历中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资本市场的先河。

“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资本市场是前无古人的一件事情,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改变了计划经济依靠财政拨款和资本金的体制,加快了企业改革与经营机制的转化。”尚福林这样说。

对于市场中的参与者而言,这30年更是筚路蓝缕。“从沪深主板到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再到科创板,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纵深迈进。从股权分置改革到证券法修订,再到注册制,市场基础制度不断完善。从QFII、QDII到沪深港通、沪伦通再到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全面开放。时至今日,我国已构建了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并将在推动资本、科技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中发挥新作用,成为新引擎。”谈及此,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守法这样说。

憧憬未来,侯守法说:“就融资而言,服务好实体经济,补齐服务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短板,面临如何处理好激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如何建立权责匹配的中介体系,如何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落实责任处罚,打击和预防恶性逃废等行为,壮大稳定信用风险的市场力量等问题。就投资者而言,资管新规下促进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推进投资者机构化;形成投融资功能平衡发展的生态市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利用场内场外两个市场资源,有效管理市场预期;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市场效率,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点思考和探讨。”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该注意什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新要求。资本市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力量,也将迎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离不开金融事业开放和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强大支持。”谈及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开放和建设大国金融,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尚福林看来,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期,即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各界都十分关注资本市场的建设。围绕上市公司作用、财富管理功能和科技创新这三个角度,就资本市场在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中的目标任务,尚福林谈了4点建议。

第一,夯实上市公司基础,发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要引领更多的企业要通过直接融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大概占到社会融资总规模的三成;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的包容性、覆盖性,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公司通过上市和其他直接融资渠道,突破发展所需的资金瓶颈,降低自身的债务杠杆,通过推动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重组,让资源在不同的行业间优化配置;要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基础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建设,坚决打击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纪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生态环境,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自我调节,增强市场的可投资性。

第二,强化财富管理功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实现这一目标:一要继续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通过专业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夯实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为市场引入更多稳定长期资金,提高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益;二要继续扩大市场开放,进一步丰富投资渠道和品种,加大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更好满足人们追求合理财产性收入的需求;三要健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资本市场使企业拥有了市场价格,并通过市场来发现价格,实现资金的筹集、兼并重组。要构建合理的市场估值体系,让市场价值形成更趋理性,避免短期投资炒作;四要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特别是对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加强科技与资本融合,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枢纽作用:一要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完备。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创业板、科创板改革,吸引更多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更好地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支持经济发展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性增长;二要增强基础研究领域的风险投资功能;三要提高创新资本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第四,持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增强市场功能建设为重点,以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带动上市、发行、交易、持续监管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夯实信用基础,按照更高要求,更严标准,补齐信用体系制度的短板,营造公平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

证监会的活儿不好干?阎庆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必须形成合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上市公司在新时期、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是在双循环情况下强化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的内在要求,我归纳为‘四个进一步’。”围绕这一话题,既是老委员,又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阎庆民打算展开讨论。

第一,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

阎庆民表示,我们制度的短板还是比较多,中央提出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基础制度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强化制度的引领和规范作用。“2019年以来,持续推动公司法的修订和《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的制订,不断夯实监管工作的制度基础;结合注册制改革的发展与市场进展,借鉴国际最佳监管实践,健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退市等各方面规则,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因此,我们力争今年把上市公司监管条例推出来。”

第二,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

在阎庆民看来,企业上市不仅获得了融资,还获得了透明度、规范度和市场知名度,这些都是投资者给予企业的支持。上市公司只有牢记回报投资者的初心,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无愧于广大投资者的信任。“上市公司的关键少数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诚实守信,守法合规,完善治理,规范发展,专注主业,稳健经营,引领创新,防控风险,真正扛起提高质量的第一主体责任。”阎庆民这样说。

第三,应进一步优化监管与服务。

“证监会将统筹处理好创新与监管,发展与安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继续推进放管服的改革,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创新领跑者和产业排头兵作用;另一方面严格履行监管主责主业,推动健全整体司法执法体制,落实零容忍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阎庆民表示。

第四,应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

资本市场具有涉及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的鲜明特征,因此阎庆民坦言,证监会的工作确实很难:“因为它在产业链的下端,有时在实际监管、执行过程中,或者是服务上市公司过程当中,往往我们会被动一点。所以,我认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发力,同频共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2021-01-19 崔吕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5.html 1 30年后再出发:中国资本市场的道与术 5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