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丽萍 通讯员 胡桂林 孙龙
“要没有杨队长帮助申请小额贷款,这台收割机是买不成的。”看着院子里崭新的联合收割机,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村民董书全高兴地说。董书全所说的杨队长是武汉市政协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文广。
绿化村地处保福革命苏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武汉市政协办公厅先后选派两批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沉到绿化村,董书全与扶贫队的故事也从那时开始了。
5年前,绿化村贫困户有47户,全村总户数不过312户。工作队刚到村里,就喊出“让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口号。村民们半信半疑,董书全更是如此——妻子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儿子还在读书,全家就靠他种植5亩田和打零工。
没想到工作队很快就拉来300多万元投资,流转土地100多亩,建起了集蛋鸡、鱼、虾养殖,蔬菜、瓜果、苗木种植为一体的百亩综合种养基地。又请来“能人”唐汉东、董义伦回乡承包产业,当年就为村集体带来9万多元的收入,还吸纳10户贫困户务工。
工作队一系列立竿见影的举措,让贫困户看到了希望,纷纷主动找到工作队谈想法。
因流转土地和青苗补偿,董书全获得补偿费5.8万元,他找到工作队说想买旋耕机干点事,但资金有点困难。工作队经过调研后发现附近几个村子旋耕机确实极少,而董书全又学过农机驾驶,大家认为这事可行。
就这样,董书全很快就拿到了2万元农机补贴款,购置的旋耕机当年就翻耕田地800多亩,收入近5万元。有了设备和资金,他又租种了100多亩地。最近,在工作队帮助下,他还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添置了一台联合收割机。
“现在的日子以前不敢想。”从贫困到奔小康的转变如此迅速,董书全感到不可思议。
感到不可思议的何止董书全。贫困户杨玉红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丈夫韩至旱又是聋哑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工作队到村里,立即为她家解决了住房问题。住上新房,杨玉红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憧憬,主动提出要规模化养鸡,但两口子心里又没底。
没想到,工作队为她家“量身定制”的脱贫计划,不仅有养鸡,还有养虾、种树等多个项目。杨玉红家的种植养殖产业迅速发展,2016年当年就脱贫销号。
危房改造、助学扶智、推荐务工;扶持开办副食店、农家乐,种植樟树、橘子树,养殖鱼、虾、蛋鸡……47户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份“量身定做”的精准脱贫计划。仅一年,绿化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销号。至2020年,人均年收入翻了四番。
工作队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智志’双扶是关键。”杨文广这样说。
扶贫要扶智,脱贫要脱愚。电影、文化和知识下乡,党课、宣讲进村庄,图书馆、文化墙、地铁新线开通试乘等诸多新鲜事物令村民应接不暇。几年下来,原本只知道种田的村民们,都成了发展生产的多面手。在市政协领导支持下,杨文广又协调武汉地铁集团投入600万元资金将乡村道路修建成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绿道”,进一步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的绿道和城里的一样。”杨玉红笑着说: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拉了我一把,今后的日子还要靠自己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