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B版:政协新闻

河南省政协常委郭天财:

我这一辈子“嫁”给小麦了

本报记者 靳 燕

1月7日,河南郑州迎来20年来最低气温,零下12℃。

“突发性大风降温,不知道小麦能不能扛得住?”刺骨寒风中,年近70岁的河南省政协常委郭天财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常年不离身的小铲子和钢卷尺来到荥阳市高村乡新田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他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挖出几株麦苗,用钢卷尺仔细测量,查看麦苗长势和土壤墒情,“这块地墒情差一点,麦苗的根系发育也不太好,等天气回暖时要抓紧浇一水。”郭天财叮嘱身边的农民。接下来几天,他又连续去了漯河、许昌等地,实地查看小麦长势、土壤墒情和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考察调研这次强降温对小麦有没有影响。

1月16日,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一天,记者在委员驻地见到了郭天财。这时候,田间调研已经转化为纸上提案——《河南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身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和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的郭天财,从事小麦栽培研究已有40多年,走遍了河南各地麦田,“我这一辈子‘嫁’给小麦了”,郭天财笑声爽朗,“麦苗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几天不见就想得慌。”

“我在下乡调研时发现,一户农民三五亩地要种两三个品种,他们跟我说,‘东方不亮西方边亮,遇到有灾年份,这个品种减产了,那个品种产量会高一些’。”郭天财说,这表明河南省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重点支持和鼓励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联合,研发推广具有突破性的优良新品种、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创新集成丰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等,加快提升小麦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郭天财建议。

在郭天财看来,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高小麦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仅事关国家口粮安全和农民的钱袋子,更是关系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河南小麦产业的高质量,这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规模化经营。“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是不可能的。”郭天财说,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要积极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小麦生产托管、代耕代种、农资配送、统防统治等服务,他们将会是种植优质小麦的主体。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虽然是小麦生产大省,但还不是小麦生产强省。今后河南小麦产业发展,一定要在稳定产能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小麦的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郭天财建议河南加快实施、重点培育、着力打造豫北地区优质强筋,豫中地区优质中强筋、中筋,淮河以南优质弱筋区域共用“豫麦”品牌。

2021-01-18 靳燕 河南省政协常委郭天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6.html 1 我这一辈子“嫁”给小麦了 4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