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艳 王晨霞 通讯员 唐 晨
“要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快速起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不只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和新经济增长点,更在于加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1月12日,青岛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进入第二天。当日上午,青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赵豪志刚在青岛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又赶到市政协专题讨论会,和委员们围绕“打造双循环枢纽,做大做强青岛实体经济”进行座谈交流,探寻新形势下实体经济振兴之道。
聊转型、话创新、展蓝图……现场气氛很是热烈,委员们个个热情高涨,争相发言。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在“品牌之都”青岛,享誉中外的“五朵金花”就集中在制造业。面对新工业革命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市政协委员伍晓强建议,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通过建立细分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通研发端、采购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开放构建智能经济生态,提升制造业核心环节,促进高端制造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
在市政协委员张臻汉看来,青岛的开放得益于海洋,发展得益于海港,“向海而兴”承载着青岛人的梦想。他认为在“十四五”期间,青岛应定位国际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聚力发展海洋产业,通过做好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支持政策营造起适宜“独角兽”企业生长的“热带雨林”,打造起涉海“独角兽”企业群体,提升青岛实体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相比北上广而言,青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缺少较大的文旅项目带动。”市政协委员路彤认为,应抓好现已签约或落地开工的重点文旅项目,组成专班,全力推进,加大宣传力度,筑起青岛文旅新高地。要加大力度培育新业态文旅项目,通过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为青岛实体经济发展赋能。
人才无疑是提振实体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市政协委员张黛婕建议,加快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青岛全市急需紧缺的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
“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深度,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听后很受启发。市政府有关部门将认真梳理研究、吸收采纳,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赵豪志表示,面向“十四五”,青岛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围绕市委确定的13条产业链中的制造行业,做大规模、延长链条、提升层级,重点围绕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方面加大力度,千方百计把实体经济抓上去,促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