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晶
人们常说“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眼下已进入冬季数九天中最寒冷的“三九”,这时气候寒冷,做好冬季进补刻不容缓,但切忌“盲补”。冬季吃什么最养生,怎么进补效果最好是有学问的。
三类人群补之有“道”
“中医养生理念,讲究‘法于自然,顺时养生’,冬季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以养护调摄。冬季进补讲究‘无扰乎阳’,应时而补。”广东省中医院教授胡世云谈到,冬季不能大补,大补容易上火,需要防寒,但也要注意养阴。冬季饮食应“不时不食”,即应季的食物多吃,反季节的食物少吃、慎吃。适合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少食用咸味食品,防止肾水过旺,多吃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比如橘子、猪肝、醋、大头菜、莴苣等。
“此时,这三类人群适合进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林景琳建议——
“亚健康”的人群。如果平时没有明确的慢性疾病,但因长期劳累、熬夜、压力负担过重而致身体虚弱、易感冒、体虚、怕冷、疲劳、失眠、健忘、爪甲失荣等,可通过进补膏方,补益人体元气,充沛营血,恢复精神。
肾气不足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上了年纪之后,经常感觉注意力不集中、头发花白、视力下降、头晕耳鸣、记忆力差、腰背酸痛、神疲乏力、夜尿频多等,可以通过膏方补益气血、补肾强腰、延缓衰老。
患有慢性病,且处于稳定期的人群。中医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由于膏方既有补益之力,同时也辅以祛邪,有利于慢性病的调治,所以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患者或病后体弱者,可以通过服用膏方帮助巩固疗效,改善症状,增强体质。
四种体质进补方法不同
“体虚体质的人可分为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四种。需注意,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不可只注重进补阳气而忽略收养阳气,这样反而容易耗散阳气,扰乱体质。”胡世云说,人参、阿胶、鹿茸、银耳四种常见的药材一直受到想要冬季进补人们的欢迎,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阿胶性平、味甘,可以滋阴养血,血虚体质的人适宜;鹿茸是纯阳食材,一定要确认自己是阳虚体质才能按需服用;银耳这一食材对阴虚体质的调理效果较好;参类药材具有滋阴补气的功效,对于气虚体质的人群而言,是较好的进补药材,但各类参的功效不相同,比如生晒参补气为主,北沙参滋阴作用强,党参则是气血双补的。
“大家应根据自身情况来选用功效适合自己的参服用,参类的各种功效是其包含的多糖在发挥作用。”胡世云介绍,单糖是糖的基本组成单位,单糖之间脱水形成糖苷键,进一步连接成寡糖和多糖,一般少于10个糖基的糖链称为寡糖,多于10个糖基的糖链称为多糖。多糖可以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有助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和增殖,也能加强刺激肠神经黏膜受体进一步提升肠道健康。另一方面,多糖也可以直接与肿瘤细胞接触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是激活免疫系统的好帮手。
“其实,有很多大众平时食用的食物,将其中的多糖成分提取出来,经过适当处理,就能够发挥药理作用,帮助调节免疫功能、对抗疾病。”胡世云表示,除了参类多糖、香菇多糖,还有银耳、黄精、灵芝等多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食材。
“此外,冬季进补谷菜果肉一个都不能少。”林景琳介绍,冬季喝热粥,就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
比如,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从营养学角度,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且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学物质,这些营养成分有益于延缓衰老,预防癌症,而且能够清热解毒、清血抗氧化,维护身体健康。
比如,梨可润肺清胃,凉心涤热,息风化痰以嗽,养阴润燥而通肠;苹果有补脾气、养胃阴、润肺悦心的功效,被称为心血管的健康保护神,如与百合、枸杞还有银耳一起炖汤,不仅可祛除寒凉,还有滋补的功效;猕猴桃维生素C的含量极高,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心脏健康,帮助人体消化和微循环,从而提高免疫力,同时也具有生津润燥、解热除烦的良好功效。
比如,羊肉性温热暖胃,且脂肪和胆固醇也比猪肉和牛肉少得多,中医认为羊肉入脾肾经,有温肾助阳、强腰健骨、补益精血的功效;鱼肉不仅营养丰富且脂肪含量极低,其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两倍,且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冬日进补除了吃一些红肉外,还可以多炖点滋补的鱼汤。
冬季进补在温补的同时,也要多食用蔬菜以解腻降燥,达到养阴功效。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人体阳气内藏,体内阳气旺盛,食欲会相对增强,可适当进补。对于小孩和老人而言,因其脾胃功能相对不足,吃得太饱或过度进补容易积食。如果出现舌苔厚、口气重,可以煮些白萝卜水或者马蹄胡萝卜芦根水清热生津,消食化积。另外,大白菜性温味甘,有温胃益气、驱寒防风的作用。对于胃脘冷痛,腹部怕凉,小腹疼痛,排便不畅有改善作用。冬天天气干燥,多吃白菜还可滋阴润燥、护肤养颜。
进补要适宜,两个穴位防内火
冬天进补的食材多为甘温之品,其热量相对较高,稍有温补太过,加上缺乏运动,则易引起口干咽痛、牙龈红肿、大便秘结等“内火”症状。“进补要适宜,可用支沟穴来防治‘内火’。”广东省中医院医师谢煜介绍,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阴阳相平、和谐,是养生的基本要求,该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有清热泻火、通利三焦之效。支沟穴在手前臂外侧,腕背横纹上3寸,前臂的尺、桡骨之间。按摩行指揉法,以拇指指腹按于穴位,其余四指于前臂内侧固定,拇指稍用力按揉、感觉酸胀为度。每次按揉2~3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大横穴来通调肠胃。”谢煜说,冬季气温寒冷,人体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如果不节制而过食补益、滋腻之品,容易阻碍脾胃运化,出现腹胀、积食,甚至长时间胃肠不通而出现便秘。中医学认为,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升降运化得宜则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内应横行的结肠,有通调肠胃之功。
按摩行指柔法,拇指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微握拳,稍用力旋转按揉,以穴位局部微觉酸胀感为度。每次可行5~10分钟,每日可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