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好张謇精神的教育特质 33,835 ——基于南通大学的实践 2022年11月16日

全国政协委员 施卫东

南通大学是由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高校。这所百年高校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如何作出独特的贡献?在百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凝练出张謇精神的三大教育特质——“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追求,“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教育原则,“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结合新时代我国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战略,我们将继续在“德、精、适”方面深做文章,不断传承创新张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格局视野,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规律,积淀和形成新时代富有“通大特质”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德”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始终铭记张謇提出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追求,把德育放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今后,学校将胸怀“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牢记张謇“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主动适应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聚焦“两个根本”,落实“四个回归”,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跟进式”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耕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增强“莫文隋”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的示范效应,形成人人知晓莫文隋、人人争做莫文隋的氛围;聚焦“知识、能力、素养”,以医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传统优势为基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为方向,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精”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格局。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以张謇提出的“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为引领,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近年来,学校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8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建校以来,共培养了10位两院院士,其中恢复高考以来本科毕业生入选两院院士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5位。今后,学校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重点,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高水平治理为依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牢固确立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以凸显特色打造医学学科、以服务需求做强工学学科、以促进发展繁荣文理学科、以抢占前沿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力争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高层次人才引育和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学科、重大项目和重要创新平台为依托,吸纳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创新团队;建设以《南通大学章程》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的制度规范体系,深化学院办大学等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适”为本,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生动实践。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一直秉承张謇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方发展需求,以科研为先导,将象牙塔顶端的科研成果,播撒到最需要的土壤中,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和智力支撑的重要基地。今后,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社会发展“主动脉”,将科研攻关站在产业“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立足学校高水平研发平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成果增长点集聚,努力产出“顶天立地”式标志性成果;精准对接地方与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地方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与地方人才共享、科技共享、平台共享,构建“创新在通大、创业在地方”的新模式;主动策应交通强国战略,推进省部共建向纵深发展;建好省新型高端智库,提升决策咨询质效;打造张謇研究高端基地,形成张謇研究、传承、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矩阵;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和沿海经济带高水平医疗服务高地,为百姓享受更高生命质量和更长生命周期提供保障。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传承创新张謇先生的办学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不断追求卓越,全力冲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通大”力量。

(作者系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