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修菁
[人物名片]
周美华、周敏华姐妹,毕业于台湾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在台湾东吴大学任教8年,2019年受聘任教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至今。
日前由全国台联、台湾同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大陆任教台湾教师交流联谊活动”在黑龙江省举办。团员中有一对来自台湾东吴大学,任教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双胞胎姐妹教师。她们从小一起上学、一起做成长路上的各种决定。2019年7月,初次来到黄冈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黄师”)试讲的她们,被这里温暖的教师人文关怀制度和严谨向上的治学氛围所吸引,来自心底的声音告诉她们,“黄师就是我们到大陆任教的立足点。”
两年“登陆”生活,她们不管是行走在校园还是大陆各地,“脑海中的一些记忆总会被频频唤起,让我们更加深切地喜悦着自己终于能回到自己的根生长的地方,找到心灵归属。”
这对台湾姐妹教师“登陆”后,“脑海中的一些记忆频频被唤起”具体指什么?大陆高校的哪些吸引力最终让她们留下来?她们在此次台湾教师黑龙江交流联谊活动中又收获了什么?本报记者与她们做了对话。
■ 黑龙江印记:“提振了我们积极奋发的力量,更激励着我们在自身岗位上,要继承和发扬这两种精神和爱国情怀”
“‘北大荒精神’和‘铁人精神’不仅唤起了我们细胞里的记忆,也提振了我们积极奋发的力量,更激励着我们在自身的岗位上,也要继承和发扬这两种精神和爱国情怀。”7月15日台湾教师交流联谊营活动安排台湾教师走进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区的铁人纪念馆,聆听讲解员对于铁人王进喜一生奋斗故事的讲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名言,一直萦绕在姐姐周美华心头。“王进喜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将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响彻寰宇。”让周美华很感怀的是,王进喜的人格品质。“他为大庆油田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非但不见其骄矜自满,还极谦逊地强调‘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在妹妹周敏华看来,在生动的场域中,聆听一位榜样人物的人生故事讲解,就是对自己人生的精神洗礼。“铁人精神及铁人的高贵情操,无不深切地感动和感染着我,使我有了具体的学习榜样,也让我找到了向前一步的人生航向。”周敏华认为,作为新时代台湾青年知识分子,她通过铁人精神的感染,也感受到自身的使命和身为中华儿女的荣耀。
7月12日,交流联谊团一行走进“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跟随讲解员的讲述,一段惨绝人寰,令国人痛心的历史,也深深震怒了周美华、周敏华姐妹。
“看到日军用最卑鄙也最残酷的手段,对我们同胞做出惨无人道的迫害,实在是令人发指。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国家一定要强大,也只有成为强国,才能保障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姐姐周美华对记者表示。
谈到黑龙江之行带给自己的触动,妹妹周敏华也感叹,“祖国能走到今日的富强康乐,何其不易!正是几代人的坚毅奋斗,对‘北大荒精神’及‘铁人精神’的继承发扬,才能有今日祖国的富强局面,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才能更快速更顺利的实现。”
读史明鉴,在具体的历史场域中唤醒历史情怀,激发自身的使命感,进而收获奋进的力量,是周氏姊妹黑龙江行最大的收获。“通过此行,我们更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渊远流传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很希望继承、践行这种精神。”姐妹俩向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说。
■ 任教黄师:“这里不仅有乐学的学生,暖心的大陆伙伴,还有让我们看得见、愿意不断向前一步的职业未来”
周美华、周敏华任教的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一直与台湾东吴大学保持交流合作关系。2019年黄冈师范学院向东吴大学提出希望引进一些专业的台湾教师,以提升学校相关专业的学术水平。当时在东吴大学中文系任教,积累了不少两岸高校学术交流经验的周氏姐妹被选中,2019年7月,姐妹俩被邀请到黄冈师范学院试讲。
那年盛夏,初次走进校园,姐妹俩即被这里暖暖的人情味和阳光严谨的学风所吸引,后来姐妹俩一年中又先后三次来到黄师,商榷来此任教事宜。
“最后一次来,是在那年12月份。记得我们到黄冈已是晚上9点多,将行李放置酒店后,我们不约而同想到到校园里走走。一进校园,我们便看到好多在路灯下读书的学生,暮色下他们认真的身影,很动人,我和妹妹当时就相视点点头,黄师可以作为我们到大陆任教的第一站了,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到学校人事处办理了入职手续。”回忆两年多前姐妹俩决定到黄冈师范学院任教的一刻,姐姐周美华回忆说。
而黄冈师范学院任教的两年,周氏姐妹发现对于高校教师,这里是“乐土”。
“黄冈师范学院虽然是一所大陆二本高校,但是这里的学生不仅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而且也很尊重老师,在当下这个时代,对于老师来说,有这样的教书育人环境太难能可贵了,也激发了我们在教学上的热情和冲劲。”姐姐周美华介绍。
目前姐妹俩除了承担学校中文系本科古代汉语课教学任务,还受学院委托,在学生社团中讲授《道德经》,“原先院里只安排了我们8次授课,但学生们对课程的喜欢和投入,让我们也想为他们再多讲授一些内容。”
让妹妹周敏华尤为感动的则是,按照课程原计划,应在期末考试前结束课程教授,但紧张的期末备考期,“学生们仍希望我们继续授课,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对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回馈,也是我们喜欢在黄师任教的最大缘由。”她说。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姐妹俩已有两年多没回到台湾过年,让姐妹俩倍感暖心的是,学校提前就为姐妹俩准备好年夜饭,还有大陆同事陪姐妹俩过年。“过节期间,除了院里的老师会邀我们到家里过节,我们在黄冈所认识的朋友,还会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也会不时捎来些可口的土特产,或自家做的饺子、腊肠、腊肉等,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早已是黄冈人,还深切地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感。”在姐姐周美华看来,黄师能迅速留住姐妹俩的心,不仅是因为这里有“乐学”的学生,还有“暖心”的大陆伙伴,以及让姐妹俩看得见、愿意不断向前一步的职业未来,“在这里,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地被肯定,学院和系里非常关注我们的职业规划发展,不断为我们提供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平台。”她说。
目前,姐妹俩以“秦汉军功爵制的解读”为研究方向的课题,已获“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此外,《中华老师》刊物也邀请姐妹俩担任“台湾老学栏目主持人”,负责台湾区域老学研究及《道德经》文化应用研究领域学术稿件的约稿、组稿事宜。
“因此,我们非常庆幸,能有机会到大陆高校发展,我们也深信,大陆是最适合我们安家立业的归属地。”周美华告诉记者。
■ 登陆两年“新见”:“唤醒了我们细胞里身为中华儿女的深层记忆和爱国情怀”
“在台湾时,我们只知苏东坡曾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来到黄冈后,我们才方知‘黄冈’原来就是‘黄州’。正因如此,我们对黄冈便有了特殊的向往,因为我们非常景仰东坡先生。”来到黄冈师范学院任教前,虽然借由参与两岸高校交流活动,周美华、周敏华姐妹多次过访过湖北的一些城市,但脚步一直未至黄冈。但因由专业研究背景,在姐妹俩心中,黄冈这座大陆三线城市在她们心中,有着格外的亲近感,“我们希望通过行走这里,更多地领略东坡诗文中的内涵及意境,也能依据诗文所记,逐步去调研东坡所生活过的足迹。”谈到黄冈在姐妹心中最初的模样,姐姐周美华和记者分享道。
让她们心随所愿的是,来到黄冈师范学院后,学校经常安排台师参与社会实践,也因此她们的足迹踏上了十堰、咸宁、蕲春、罗田、麻城、荆州等楚荆腹地深处以及苏东坡当年到达的一些足迹。顺着苏东坡先生的足迹,她们又重点找寻他在黄冈的活动范围,并参与了黄冈民间的东坡研究文峰读书会,这中间她们不仅得到与黄冈地区文史工作者频繁交流的机会,还惊喜地发现,“我们几乎能完全听懂黄冈的方言。”
年少时,每年随父母到湖南老家探亲,周氏姊妹对大陆的山山水水和乡里乡亲都不陌生,以至于“登陆”两年,她们“细胞里的记忆被频频唤起”,那是走在大陆各地街巷时大家四目相对时收到的善意寒暄和如家人般的关照,“当这两年我们的脚步和心态都更沉静后,我们发现内心对大陆产生了更亲切和喜悦的联结感,感受自己终于能回到我们祖先生长的地方,内心找到了归属感。”妹妹周敏华说。
一路行走,一路反思过去接受的国族教育。在周氏姐妹看来,不管岛内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已经在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都需要有更多机会,走进在新中国发展史中标志意义的历史场景中。
“我们‘登陆’前,虽然对大陆有心理上的亲近感,但是对新中国以后的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来大陆任教两年,虽然对大陆的认识更深,但因为专业背景,我们多半专注沉浸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极难对祖国发展状况和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难和不易有整体认识,所以希望未来我们有更多机会,走出湖北,走进更多新中国发展史中的标志地。”谈到作为参与者,对未来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期许,姐姐周美华说。
“就像此次随在大陆任教的台师走进黑龙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我们身体里的细胞被唤醒,那是有关身为中华儿女的深层记忆和爱国情怀。”妹妹周敏华补充道。